【明報專訊】Paul.22 April at 2:12pm
上次我說過香港現時習用的粵語拼音法不太準確,但有時候猜測其原意又頗有趣,例如我見過一張私家車車尾的貼紙寫chui chang meh,推敲一輪後原來是頗粗俗的「吹脹咩」;以前中文報章將「搖頭丸」寫作「fing頭丸」,facebook上有舊學生寫「今晚去邊度hea」,要從上文下理才明白hea的意思;招聘廣告雜誌《招職》以jiu jik標示,但與「招職」一詞聲母相同的「張」字卻以cheung來表示。
可見,我們始終需要一套可靠和易用的粵語拼音方法。就我所知,現時有耶魯羅馬字母方案(Yale Romanization),香港出版的字典部分採用國際音標,而內地出版的廣州話字典又有另一套「廣東話拼音方案」,這跟大家都依從漢語拼音(Pinyin)讀普通話的情不同。你覺得學校應否教授粵語拼音?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,應該教授哪套拼音法呢?
Ben.22 April at 2:39pm reply
如果學校只容許教授一套拼音法,我認為香港語言學學會的「粵語拼音方案」(簡稱「粵拼」)較為易學易用。這套粵語音標系統可在《粵語審音配詞字庫》裏找到(humanum.arts.cuhk.edu.hk/Lexis/lexi-can)。
首先,粵拼裏一個符號標注一個音,譬如「張」、「祥」的聲母分別以z-、c-來表示,避免港式拼音般以一個符號ch-代表兩個不同的讀音。南昌站的「昌」、上環站的「上」,兩個字的韻母都一樣,粵拼給予的韻母是-oeng,但港式的拼音卻把它們當成兩個音,以-eong標注「昌」,以-eung標注「上」。
粵拼的一致性也體現於如何標示粵語的聲調,傳統一直視粵語有9個聲調,但粵拼只給6個,理由是第七、八、九聲的調值分別來自第一、三、六聲的調值,沒有產生新的調值,只是以短促的收音辦法把字音讀出,所以粵拼就有6個聲調。粵拼只有十數年的歷史,香港特區政府的中文界面就是採用粵拼(可參考﹕www.ogcio.gov.hk/ccli/unicode/structure/jyutping.html)。
另外,《商務新詞典》(2008年版)及微軟Windows Vista版本也選用粵拼為它們的拼音系統。傳媒方面,例如《明報》教育版及無電視的文教節目使用粵拼的頻次也愈來愈多了。
其實,粵語也可由國際音標來標示,我注意到粵語採用的國際音標符號,和英語的國際音標符號不盡相同,尤其在韻母方面,例如粵語「乞」和英文hut的讀音很接近,但前者的注音是(圖列1),後者是(圖列2);「花」和far的讀音很接近,但前者是(圖列3),後者是(圖列4),為何有這些分別?
Paul.22 April at 3:17pm
首先,/(圖列5)/和/(圖列6)/只是接近而並非相同,而且符號運用的不同關乎何謂國際音標和它實際的用法。
國際音標(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)是國際語音學會(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)頒布的拼音方案,它參考了很多語言的發音體系,然後歸納成一套利用最少符號去代表人類語言中,出現最多的輔音(consonant)和元音(vowel),即基本音素(phoneme)。
有了此方案,個別語言可從中找出最接近其本身包含的音素的符號,這過程有時需要對所選取的符號略為修正,例如英文有長短韻母之分,於是在選取的國際音標符號之後加上/(圖列7)/,例如 /(圖列8)/(eat)、 / (圖列9) /(pool)、/(圖列10)/(caught),以資識別。
所以嚴格來說,我們在字典找到的英語國際音標符號,只是整套國際音標的一部分,而且經過輕微修正;所謂粵語的國際音標亦然。所以使用個別語言的國際音標時,要先看看它的例字。
Ben.22 April at 3:46pm reply
你提到國際音標/(圖列11)/、/(圖列12)/,電腦要安裝這些特別符號才能顯示出來,但粵拼就完全沒有這些煩惱,現在考考你,「乞」/(圖列13) / 和「花」/(圖列14)/的粵拼寫法是怎樣?
■多媒體教室
透過文字及網上短片,淺談生活裏中英雙語的異同。請登入life.mingpao.com/lang_chat.htm
■中英見面冊作者簡介
歐陽偉豪博士(Ben),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導師,《最緊要正字》主持、《粵講粵法》作者、明報專欄「同你講正音」、「同你講正句」作者。
施敏文博士(Paul),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高級導師,從事英語教師培訓多年,現為英國特許語言學會及英國皇家人文學院院士。
■粵拼參考答案﹕「乞」hat1;「花」faa1
文:歐陽偉豪博士、施敏文博士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