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諮詢 黃飛鴻徒孫教洪拳30年
黃飛鴻徒孫教洪拳30年
盼找到合適徒弟傳承

文章日期:2010年6月6日



【明報專訊】在葉問熱潮出現之前,「黃飛鴻」可說是中國南方武術的代名詞。黃飛鴻電影曾經長拍長有,同樣牽起過熱潮,然而潮流過後,洪拳的傳承推廣卻波折重重。現年71歲的洪拳師傅李燦窩,乃黃飛鴻第4任妻子莫桂蘭的誼子。眼見習武文化日益衰落,誼母辦武館蝕本收場,過去30多年來,他仍堅持在本地教授洪拳、獅藝及醫術,只為持守誼母一句承諾,最大的心願是找到合適徒弟傳承下去。

「觀眾從電影中看到黃飛鴻風光一面,其實這位一代武學大師,1925年病逝,終年75歲,晚年經濟拮据,有賴女弟子鄧秀瓊、徒孫鄧藹芳等出資相助,才得安葬於白雲山麓。」李燦窩說,電影裏的黃飛鴻是鋤強扶弱的武俠,開設「寶芝林」懸壺濟世,然而,武俠總有脆弱一面。1924年廣州發生暴亂,寶芝林遭火燒,黃飛鴻一氣之下病倒,翌年離世。李燦窩坦言未見過師公一面,但他一出生便與其第4任妻子莫桂蘭結為誼親,故事由母親說起。

黃飛鴻晚年拮据 寶芝林被燒

「母親何淑英曾跟隨莫桂蘭學習師公黃飛鴻的武學及醫術,可惜她體弱多病,第一胎小產了,得到莫桂蘭悉心照顧病情大有好轉,二人建立深厚友誼。她跟母親說,無論將來她誕下的是男或女,也要作結為誼親,結果母親第二胎誕下了我。」李燦窩表示小時候身體孱弱,不喜歡練習功夫,又不愛行醫,隨莫桂蘭學武後漸漸改觀。

莫桂蘭19歲嫁給當年60多歲的黃飛鴻,功夫了得,成為丈夫的得力助手。後來黃飛鴻離世,她於1930年代來港,雖然學識不高,但能流暢地背出《關帝經》及《觀音經》,且盡得丈夫武學絕技及傳統跌打醫術。1936年,莫桂蘭開始教授黃飛鴻洪家拳藝,曾在灣仔菲林明道開始黃飛鴻國術社,因租金上升及業主收樓重建,她把武館遷了又遷,弟子數以百計。

莫桂蘭性情剛烈,教學嚴格,李燦窩在7歲開始學習洪拳,紮馬不到3分鐘,雙腳便抖起來,「有次被師母莫桂蘭見到,她執起木刀向我大腿大力敲,痛得我連叫也不敢。」李燦窩說,恩師亦教授獅藝,當年她所創出的絕技「獅子吐球」,能準確用線彩球從獅子口中吐出數米以外的木筒,然後又收回口中。

恩師:是時候將「爛棉襖」交你

1960年代中期,香港經濟起飛,租金暴升。李燦窩師傅長大後,看到恩師負擔日重,但他為了生計,唯有白天在學校當文職工作,晚上才協助恩師推廣武術,70年代恩師開始傳授畢生醫術給他,「她以往一邊教我學武術,一邊讓我在旁看她行醫。有一天恩師突然間說︰燦窩,我行醫多年,雖然不能掙錢,但是時候將這有件『爛棉襖』(武術及醫術)交給你,它雖然爛,但可以保暖。」

莫桂蘭晚年生活拮据,1980年代初,習武氛圍陷入低潮,她不得不忍痛結束武館,正式退休,多名包括名伶關德興等徒弟前去探望,她最後於1982年辭世,其黑白照則掛在李燦窩開設的「寶芝林李燦窩體育學會」內。

入室弟子方可習五形拳鐵線拳

會館單位僅400呎,滿頭白髮的李燦窩坐在一旁細說當年。他的學生由6歲至62歲不等,為了提高學武質素及認受性,他將武術評核作出分級制,教練必須為入室弟子,方可練習「五形拳」、「鐵線拳」、「子母刀」及「單頭棍」,而最重要的,是把忠勇愛國及信義禮節等武德延續下一代。

香港電台《香港故事》第5集「我係黃飛鴻契仔」將於明天(7日)晚上7時在亞洲電視本港台播出,港台網上廣播站(http://tv.rthk.org.hk)提供視像直播及節目重溫。

明報記者 彭碧珊

發表:06/06/2010
相關文章
fast rigister 3秒登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