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諮詢 擴膠袋徵費 改變消耗型生活模式
【明報專訊】環境局長邱騰華終於就擴大膠袋徵費計劃提出公眾諮詢,這意味了在未來一兩年之內,膠袋徵費計劃將由原來的3000多間零售店,擴展至6萬多間大大小小的商戶。屆時,一向穩佔世界第一濫用膠袋之都的香港,就有機會藉全面落實膠袋徵費而移除惡名。膠袋徵費是否需要擴大,其實從計劃中的成效數據及民意調查,已毋庸置疑。先從數據看:根據環保署最新的官方數字,受法例規管的3000多間登記超市、便利店及健康用品店,他們每天派發的膠袋總量,從未徵費前的180萬個,減至徵費後的15萬個,減幅達91%,由此可見經濟手段的威力。當然,正如當年推出膠袋徵費前所預測,膠袋的濫用情,的確有部分轉移至非規管的零售店上。然而,這亦正好說明,第一階段膠袋徵費計劃的成功,是有必要擴展至其餘的96%的零售店中。其實,膠袋徵費的精神,是希望透過經濟的手段,遏止濫派、濫用膠袋,改變人們即用即棄的消耗型生活模式。因此,膠袋量的減少是其次,市民的行為及意識改變,才是關鍵。根據去年香港地球之友委託香港大學的意見調查發現,有超過七成(77%)受訪的市民表示已養成自備購物袋習慣,而有超過六成市民(66.8%)表示贊成擴大徵費範圍至大部分的零售店。由此可見,膠袋徵費已不知不覺改變了大家的環保意識及行為習慣。消費者如此,其實,減用膠袋的意識亦已經蔓延至小商戶中。筆者就曾經見過有不少街市菜檔魚檔、雜貨店或者麵包店,自行張貼告示,標明「為了環保,索取第2個膠袋要收5毫」,亦有商販表示,如果只限超市徵收膠袋費,反而引起街坊轉移陣地,向小店多取膠袋,造成成本上升。因此,對於商戶而言,一視同仁的法規、公平的競爭才是最重要,而根據香港地球之友早年的調查發現,有超過六成的屋商戶都支持膠袋徵費計劃。膠袋費由商戶收取可接受膠袋徵費必要擴大,但如何實施,反而是這次諮詢的重點。就文件建議,將原有膠袋徵費計劃的款項由稅收改為由商戶自行收取,筆者認為,在權衡輕重之下,既要進一步擴展膠袋徵費計劃的涵蓋範圍,但同時又兼顧中小企業的行政成本及迴響,膠袋費由商戶收取是可以接受。正如前文所說,徵費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經濟的手段,遏止濫用塑膠購物袋,而非為了增加稅收,因此無論款項上繳庫房或撥歸商戶收益,也並非此計劃的關鍵。綜觀其他城市,例如中國、台灣及韓國早已實施相類似的禁止免費派發膠袋的法令,這是由於顧及到絕大部分小型商店均沒有收銀機或電腦系統,如硬性要求他們每季或每年提交審核及會計報告來核對膠袋稅收,肯定招至更大的反彈,結果反而令整個膠袋徵費計劃胎死腹中。因此,有效的監察制度及懲罰機制,才是決定計劃的成敗要素。其中,法定的「顯現式收費」(Visible Cost)條款尤為關鍵。「顯現式收費」的好處是,要求商戶必須明確把膠袋收費的5毫子跟貨品的售價明確分開,換句話說,商戶不能夠取巧地將膠袋費包含於貨品售價中,藉以逃避膠袋不得免費派發的法令。至於有意見認為,商戶可以利用「全包」的方式作招徠,即是產品原價9元5角,但在包括膠袋之下,以10元出售,然而,在「顯現式收費」條款,如市民自備購物袋,商戶就變相九五折銷售貨品,筆者相信無商戶願意長期減價傾銷。膠袋,本身不是破壞環境的根源,過度消耗、濫用濫派、即用即棄的生活模式,才是污染環境的最大敵人,只要自備購物袋,膠袋徵費根本不是大家的負擔。
發表:24/05/2011
相關文章
fast rigister 3秒登記